谈辛稼轩这首词之前,得先谈谈这首词的调名。《丑奴儿》这个词在这里并不是丑人的意思。它犹之《西厢记》里的“可憎才”和“冤家”,是故意反说来表示一种强烈的喜爱的感情。这个词调原名叫《采桑子》,也就是《采桑曲》,“子”就是曲。现在所知最早填这个调的是冯延巳和李煜。古乐府《日出东南隅》中咏美女罗敷采桑,所以这个词调又叫《罗敷媚》。“媚”是美好的意思,反过来叫“丑”。《丑奴儿》这个调实是咏美人的曲子。
这个调在古代当是描写美人形态和感情的,如南唐冯延巳就有好几首。后来由写女子的感情转变为写作者自己的感情,像辛弃疾这首就是。
由于这个词调的字句音节是四句七言、四句四言,隔行分列,声调均匀,适宜于表达谐婉的感情,所以辛弃疾这首词也同样是婉约的。
这首词上片四句是说少年时没有尝到愁的滋味,不知道什么叫做“愁”,为了要作新词,没有愁勉强说愁。这四句是对下片起衬托作用的。下片首句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按一般写法,接下应该描写现在是怎样的忧愁。但是它下面却重复了两句“欲说还休”,最后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一句淡话来结束全篇。这是吞咽式的表情,表示有许多忧愁不能明说。我们联系作者的身世遭遇来看,是能体会他这一句话的深长的含意的。
这词全首写“愁”,上、下片用了三个“愁”字。上片的“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愁”,是指闲愁。下片的“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指关怀国事、怀才不遇所引起的哀愁。我们知道,辛弃疾是一位爱国志士,是一位始终主张抗战的民族英雄,但是一生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打击、排挤。词中所说“欲说还休”实际是统治者不许他发表救国的言论。由于他是个北方“归正军民”,处处受到猜忌,所以连话也不敢明讲。辛弃疾曾在《论盗贼札子》中提到自己的处境,说“顾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这正是“欲说还休”句的注脚。可见“欲说还休”,反映了辛弃疾归宋后的生活处境的真实。从艺术表现技巧方面说,作者在这首词末了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这好比绘画,浓笔重彩的画固然收到艺术效果,而淡淡的水墨画的艺术效果,有时更加感人。我们了解了辛弃疾这种处境和遭遇,我们更能体会到这种看去很闲淡的话,内含的感情却是多么的浓烈,这是从不得志英雄血泪中迸发出来的。所以,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
辛弃疾的《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辛弃疾退隐江西上饶时,经常来往于博山道中(博山在江西广丰县西南三十多里)。这首词写博山道中所见,它好像是一幅山水画,题目是“效李易安体”,所以这首词写的明白如话。虽然在文字上容易读懂,可是我们要仔细体会,因为它里面隐约地寄托了他的身世之感。词的上片写山水景物;下片则全是想象之辞,虽然是虚写,却是这首词最主要的部分。
上片首写起云,次写骤雨,再次写放晴,是写夏天山村的天气变化。“一霎儿价”就是一会儿工夫。“价”是语助词。“风景怎生图画”句,可以理解为赞叹之辞:“这风景是怎样美丽的图画呵!”也可以体会为反诘语气:“这风景怎么能画得出来呵!”上面六句把山乡风光描绘为一幅清旷的图画。最后两句:“只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者一夏。”(“者”就是“这”)是作者写自己的思想愿望,即由此引起下片想象之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