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书信中常常会有“勿勿”两个字历来相承都是这样却不知道它们
世人书信中,常常会有“勿勿”两个字,历来相承都是这样,却不知道它们的由来,有人则妄断它们是“忽忽”两个字的残缺。据考证:《说文解字》中说:“勿,是州里竖起的旗帜,字形就像是一根旗杆和三条飘带的形状,是用来催促农民抓紧时间干农活的。所以,才把急促匆忙称作为‘勿勿’。” 斿(yóu):古代旌旗上的装饰飘带。 趣:催促。 匆:急遽,匆促。遽:迅速,匆忙。
运用训诂方法,之推又解决了一个常见却难以明了的问题。
8.26吾在益州,与数人同坐,初晴日晃,见地上小光,问左右:“此是何物?”有一蜀竖就视,答云:“是豆逼耳。”相顾愕然,不知所谓。命取将来,乃小豆也。穷访蜀士,呼粒为逼,时莫之解。吾云:“《三苍》①《说文》,此字白下为匕,皆训粒,《通俗文》音方力反。”众皆欢悟。
我在益州时,与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当时天刚刚放晴,日光明晃,我看到地上有一个小光点,就问旁边的人:“这是什么东西?”有个蜀地的僮仆过来看了看,回答说:“这是豆逼。”大家惊讶地互相看着,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我让他取过来一看,原来是一粒小豆。后来我遍访蜀地的文士,为何把粒称为逼,当时谁也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我说:“在《三苍》和《说文解字》中,这个字就是白字下面加上匕字,都解释为粒,《通俗文》中的注音是方力反。”大家听了之后全都很高兴。 《三苍》:即《苍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部字书的合称。
《说文解字》:“皀,一粒也。”蜀地人因皀、逼同音,所以称豆粒为豆逼。这种情况在诸多方言之中很常见,而掌握了训诂学之后,便可以辨明其原由。
8.27愍楚友婿窦如同从河州来①,得一青鸟,驯养爱玩,举俗呼之为鹖。吾曰:“鹖出上党②,数曾见之,色并黄黑,无驳杂也。故陈思王③《鹖赋》云:‘扬玄黄之劲羽。’”试检《说文》:“雀似鹖而青,出羌中。”《韵集》音介。此疑顿释。
愍楚的连襟窦如同从河州回来,他在那里得到了一只青色的鸟,就驯养着赏玩,大家全都称它为鹖。我说:“鹖产于上党,我曾经见过几次,都是黄黑色的,没有其他的杂色。所以,曹植在《鹖赋》中说:‘扬起了黑黄色的有力的翅膀。’”于是,检阅《说文解字》,其中说:“雀的形状类似于鹖,而羽毛是青色的,产于羌中。”《韵集》中对这个字的注音为介。于是这个疑问顿时就消解了。 愍楚:之推的次子。友婿:即连襟。河州:古西羌地,今甘肃临夏一带。 上党:今山西长治东南一带。 陈思王:即曹植。
之推将训诂学运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称得上是活学活用了。也唯有如此,才是真学问。学问的价值,正体现在解决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倘若不能够解决问题,那便是死学问,学了与没学并无两样。
8.28梁世有蔡朗者讳纯,既不涉学,遂呼莼为露葵①。面墙②之徒,递相仿效。承圣③中,遣一士大夫聘齐,齐主客郎④李恕问梁使曰:“江南有露葵否?”答曰:“露葵是莼,水乡所出。卿今食者绿葵菜耳。”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核究⑤。
梁朝有一个叫蔡朗的人避讳纯字,又没有涉究学问,于是就把莼菜称为露葵。那些没有见识的人,就争相效仿。承圣年间,朝廷派遣一位士大夫访问北齐,北齐的主客郎李恕问梁朝的使臣说:“江南有露葵吗?”那位使臣回答说:“露葵就是莼菜,是江南水乡所产的。您现在所吃的是绿葵菜。”李恕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但是因为不了解对方学问的深浅,乍一听说也无法进行核实考究。 莼:莼菜,多年生水草,嫩叶可食,太湖一带多食之。露葵:即绿葵,俗称滑菜。 面墙:面墙而立,一无所见的意思。出于《论语·阳货》:“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 承圣:梁简文帝年号,即552年至555年。 主客郎:官名,负责对外接待事宜。 核究:核实,考究。
- 2亿人灵活就业,自由职业真的自由吗?[图]
- 「面试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回答?[图]
- 健身房前台工作内容[图]
- 宣传部长的职责和工作内容[图]
- 绩效不达标就扣工资,企业这么做合法吗?[图]
- 有关于思念一个人的句子语录[图]
- 你听过哪些让你沉默震惊的真相?[图]
- 给备孕妈妈准备的减压秘籍[图]
- 男性小睾丸有大聪明 女性大胸部有大智慧[图]
- 荜茇的药用价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