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匡廓图《老子·道生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
水火匡廓图《老子·道生一》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致虚极》章:“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提出了宇宙中万物生成论。陈抟《无极图》中炼精化气,即把人身精、气、神三宝合三为二;炼气化神,即合二而一;炼神还虚,一归于无;返归自然宇宙,构成了两宋内丹逆炼返本,归根复命的哲学基础。
《老子·致虚极》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又曰:“归根曰静,静曰命。”认为静是动的主宰,是命的根源,不欲以静,清静无为是道家、道教的真髓。陈抟丹法中也强调无欲主静的观念。《玉诠》引陈抟说:“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生阴之静,非真静也,是动中舒缓处耳,亦动也。是以生生不息,变化万殊。万殊既成,吉凶出焉。圣人作《易》,所以指吉凶,推变化。要之必以守贞为主。故《易》者,戒动之书也。”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无增无损,修心养性,成为陈抟内丹修炼的核心。
陈抟说:“修玄无别法,只须冥心太元,体认生身受命之处,而培养之,扶植之,保护之而已,故曰归根,曰复命,要不出冥心凝神四字。”“冥心凝神”内观诸己,正与唐代道士司马承祯“坐忘”思想相一致,均渊源于庄子哲学思想。《庄子·人间世》:“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能做到心斋坐忘,冥心凝神,就可以忘乎一切,入于不死永生的境界,与道合一,与天地万物一体,复归于本原。这正是道家哲学、道教思想、陈抟内丹道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在陈抟《无极图》的基础上,周敦颐创制了《太极图》。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博学力行,著《太极图》,明天理之根源,究万物之终始。”(《宋史·周敦颐传》)周敦颐《太极图》以及《太极图说》是吸收道教理论从改造陈抟《无极图》而来。黄宗炎《图学辨惑》曰:“此图原名《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子得此图,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以大易,以为儒者之秘传。”《图说》中采纳了道家和道教思想中的“无极”概念和“无欲故静”的命题来修订和丰富了原有思想体系中的宇宙论和伦理学。
三五至精图《图说》一文二百余字,其中三次谈到“无极”:一是“无极而太极”;一是“太极本无极”;一是“无极之真”,认为“太极”来自“无极”,“太极”属于“有”,“无极”才是“无”,是宇宙的本原。这样周敦颐在吸收道教“无极”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宇宙起源说的新范畴,成为他所开创的道学宇宙生成论。
《图说》中强调“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并自注“无欲故静”,把“主静”和“无欲”作为立人道之极。周敦颐认为人秉天地之灵气而生,人性是阴阳五行妙合而成。人在社会伦理中的道德——中、正、仁、义,也是天地五行之性在社会伦理方面的自然体现。人遵循这些社会道德,便能去欲安静,无妄无事,成为圣人君子。而道教认为“道”是阴阳五行的至精凝聚体,人所具有的道性,亦是阴阳五行的至精。天人一体,效法自然,以己身为一小天地,遵循阴阳五行生克的规律,即可得道,归真返朴,成为真人。因此,“天人一体”,“道法自然”是道学、道家、道教都承认而且奉为思想圭旨的哲学思想。
道家道教主张“守静去欲”,追求成“真”,成“仙”;道学儒家主张“无欲故静”,求成“圣人”。《太极图》阐述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以及社会伦理道德同自然的关系,因此,“无欲故静”这个命题,本是道家和道教的内容,周敦颐是第一个把它们吸收过来,纳入《太极图说》中,作为两宋道学的思想内容。
北宋初年,陈抟《无极图》问世以后,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后传至周敦颐,又被改造成为宋明道学(理学)的奠基——《太极图》,为道学的形成和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合理而相当完备的宇宙起源说。邵雍继承陈抟《先天图》,并推演弘大“心法”,创立了一套完整的象数体系,概括宇宙间的一切命题。直至南宋,朱熹集周、程、邵氏之学为一体,成为两宋道学集大成者。
总而论之,宋代道学与道教在宇宙论、自然论、伦理观以及“天人一体”、“道法自然”等哲学思想上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吸取、相互融合的关系。儒家、道家、道教交融既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促成的潮流,也是在基本哲学思想方面相通、相同,交流发展的结果。
- 惊霜因霜落而惊觉秋天的到来吊这里是悲伤的意思阑栏杆青林黑塞指[图]
- 刘锦棠一面假意安排接纳两千多回民军做出践约的样子麻痹回军一面[图]
- 晏殊还是孩子的时候张文节就曾经向朝廷举荐过他并将他召到京师适[图]
- 命爵命封赏之命令 开国始建邦国楚简《易》作“启邦”是汉时避刘[图]
-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本篇记载西周大夫伯阳父对三川地震发[图]
- 打甚么不紧宋元口语即不打甚么紧犹言没什么要紧罚下这等无头愿发[图]
- 宋回答说“我打算说说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您的志向是很好的[图]
- 本章由自然物势阐发统治谋略重在治国张极必歙强极必弱举极必废予[图]
- 鹈胡水鸟名好群飞沉水食鱼,鱓鲔许慎注“鱼名”按《说文》“鱓鱼[图]
- 列子回答说“虚无本身是无所谓贵贱的”列子又说“要否定人为的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