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见“霸者之民虞(同“欢娱”)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
语见“霸者之民虞(同“欢娱”)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酬谢),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孟子·尽心上》)人乃是天地的心,天地万物,本与我是一体的。百姓的困苦涂炭,谁不疾痛不已?如果不知道这种切肤之痛,就是没有是非之心者。是非之心,是不必思不必虑就能知道,不必学习就能获得的,也就是所谓的“良知”。
良知在人的心中,不论圣人还是愚笨者都没有分别,这是天下古今共同的。世间的君子只要努力去致其良知,就自然能够公正地明辨是非,能够与百姓同好恶,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这样天下就会无不治。
古时候的人所以能把别人的善看成自己做的一样,把别人的坏事看成是自己做的一样,把百姓的饥渴看做自己的饥渴,而“一人不获,就像是自己把他推入沟渠之中”一样,这并不是故意以此来期望天下人能信任自己,而是因为他们能够专心去致其良知,以追求无愧于心而已。尧、舜、禹三代圣王,说话而百姓没有不信服的,也是因为他们致其良知而说的;行事而百姓没有不喜欢的,也是因为他们致其良知而行的。所以百姓们乐陶陶,“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于夷狄蛮荒的地区,凡有血气的,没有不尊亲的,因为人们的良知是一样的。呜呼!圣人治理天下是何其简易啊!
赏析与点评
此信集中阐述了万物一体的问题,可以与上述“拔本塞源”论合观。阳明再次强调良知学与圣人之治得以实现的根本依据。如果说致良知属于“内圣”之学,而平治天下的“圣人之治”属于“外王之学”,那么阳明所表达的观点正可说明“内圣外王”是一连续体的实践活动。阳明希望年轻后俊以及门下弟子都能以良知学为行动指南,去推动以实现万物一体为目标的社会实践。因此终极而言,无论是良知理论还是万物一体说,都是行动理论而非概念设定而已。
126/180
后世良知之学不明,天下之人用其私智以相比轧,是以人各有心,而偏琐僻陋之见,狡伪阴邪之术,至于不可胜说。外假仁义之名,而内以行其自私自利之实,诡辞以阿俗,矫行以干誉,揜人之善而袭以为己长,讦人之私而窃以为己直 ,忿以相胜而犹谓之徇义,险以相倾而犹谓之疾恶,妒贤忌能而犹自以为公是非,咨情纵欲而犹自以为同好恶,相陵相贼,自其一家骨肉之亲,已不能无尔我胜负之意、彼此藩篱之形,而况于天下之大,民物之众,又何能一体而视之?则无怪于纷纷籍籍,而祸乱相寻于无穷矣 2 。
干誉:捞取名誉。揜(yǎn):掩。讦:攻击,揭发。
- 惊霜因霜落而惊觉秋天的到来吊这里是悲伤的意思阑栏杆青林黑塞指[图]
- 刘锦棠一面假意安排接纳两千多回民军做出践约的样子麻痹回军一面[图]
- 晏殊还是孩子的时候张文节就曾经向朝廷举荐过他并将他召到京师适[图]
- 命爵命封赏之命令 开国始建邦国楚简《易》作“启邦”是汉时避刘[图]
- 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论周将亡本篇记载西周大夫伯阳父对三川地震发[图]
- 打甚么不紧宋元口语即不打甚么紧犹言没什么要紧罚下这等无头愿发[图]
- 宋回答说“我打算说说交战的不利之处”孟子说“您的志向是很好的[图]
- 本章由自然物势阐发统治谋略重在治国张极必歙强极必弱举极必废予[图]
- 鹈胡水鸟名好群飞沉水食鱼,鱓鲔许慎注“鱼名”按《说文》“鱓鱼[图]
- 列子回答说“虚无本身是无所谓贵贱的”列子又说“要否定人为的名[图]